创新推出罐容交易,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畅通能源供应链

新华指数|2023年04月17日

依托山东省港口集团能源基础设施,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创新性推出原油罐容交易产品,锁定远期罐容和作业资源,补齐原油贸易中间环节,形成“原料-航运-罐容-成品”全链条价格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能源供应链畅通。

新华财经北京4月17日电(杨猛、宁宇)港口是大宗商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罐容、管道等接卸疏港设施直接影响能源类大宗商品供应链畅通效率。依托山东省港口集团能源基础设施,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创新性推出原油罐容交易产品,锁定远期罐容和作业资源,补齐原油贸易中间环节,形成“原料-航运-罐容-成品”全链条价格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能源供应链畅通。

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于今年2月份正式揭牌,揭牌时推出的原油罐容交易引人注目。原油储罐是原油运输过程中的必经节点,租用原油罐容是原油船只靠岸、装卸和疏运的先决条件,罐容是原油定价要素中核心影响因素之一。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原油罐容交易尚属国际首例。

“天时地利”皆具,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底气足”

全球能源市场近年来波动剧烈,国际能源供需平衡受到严重冲击,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仍有超过一半的油气依赖进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一步强调要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山东省作为东北亚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抓住国家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打造国际能源合作示范区,建设服务全球能源产业链交易的基础设施。

作为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山东省拥有良好的油气等能源产业基础,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炼化能力占全国20%,地方炼化能力全国第一。2022年,山东港口上岸进口原料油约2亿吨,占全国进口原料油总量的1/3,为建设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提供强劲支撑。

完善能源供应链和服务体系,拓宽全球“朋友圈”

青岛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渠道能源合作。

建设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有助于促进国内能源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完善能源供应链和服务体系。同时,通过交易中心驱动现货交易,可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形成期现货之间有机联动,有助于强化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结算地位。

下一步,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丰富线上交易品种,逐步吸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油气贸易资源商入驻交易,进一步整合区域油气资源,构筑牢固稳定的能源贸易合作关系,拓宽能源合作“朋友圈”,建设面向全球的能源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国际能源市场和合作机制。



编辑:牛势坤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