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指数|目标明确 未来可期 山东港口上半年生产经营实现“双过半”

新华指数|2023年08月28日

微信图片_20230828142727.png


齐鲁大地的黄海之滨至渤海湾畔,集装箱班轮正络绎不绝地运送货物,一派繁忙火热的景象。山东港口群各项业绩指标较高完成计划进度,顺利实现“双过半”,为全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7%,集装箱量同比增长11.4%,增幅分别位列全国主要沿海港口第二位、第一位,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其中,“龙头”青岛港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形势,提速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半年答卷”。1-6月,青岛港完成吞吐量36040万吨,集装箱量1452万标箱,外贸吞吐量2529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4%、11.6%、4.2%。

得益于山东港口集装箱一体化运营,日照港青岛港深度协同,不断增航线、拓货源,持续发力集装箱运输,跑出融合发展加速度,上半年完成吞吐量26159万吨,集装箱量301万标箱,外贸吞吐量1593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2%、10.0%、8.9%。

烟台港持续放大“以航线聚货源、以货源增航线”磁吸效应,聚力数字化转型攻坚,上半年完成吞吐量21530万吨,集装箱量228万标箱,外贸吞吐量80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11.8%、7.3%。同时,加速建设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示范港,上半年商品车运量26.1万辆,同比增长43.8%,商品车国际中转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渤海湾港“三市四港”握指成拳,凝聚强大合力,激发创新动能,上半年货物吞吐量2956万吨、同比增长97%,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3万标箱、同比增长15%。

2023年8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明确了2023年至2025年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的总体思路目标、六大提升行动以及保障措施,对未来三年山东省港口建设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集全省之力服务、提升港口能级,将为山东港口发展引来更加务实、有效、丰富的“活水”。

山东,拥有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山东港口在山东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自2019年8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锚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肩负起建设山东“海洋强省”的时代使命,取得多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航线总数达330余条;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建成内陆港35个、开通班列86条,海铁联运突破300万标箱,连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一。海外布局步伐坚实,国际化的山东港口初现成效,在东南亚、欧洲、中亚、非洲、北美洲共19个国家和地区,揭牌成立山东港口东南亚、欧洲区域公司、驻哈萨克斯坦办事处,不断完善全球网络布局,持续强化物流、贸易、航运、海外等资源联动,加快落地跨境贸易物流电商等新兴业务。基本形成“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欧洲以及东盟”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随着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成立,创新现货交易模式,与期货交易形成功能互补,山东港口为世界大宗贸易打造了港口定价的风向标。特别是,青岛港的铁矿石交易定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韩贸易中使用的重要参照依据。

在26日举行的2023青岛·黄河流域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国际航运枢纽发展指数报告(2023)》《新华·山东港口大宗商品指数年度运行报告(2023)》《RCEP海运贸易指数报告(2023)》集中对外发布。

作为我国主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口岸,山东原油、铁矿石、铝矾土、粮食等进口量分别占全国1/3、1/4、3/5、1/5。指数的打造,一方面,可以用来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和帮助用户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港口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升在战略性资源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有助于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的跃升。


编辑:牛势坤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