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指数|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农行案例

新华指数|2023年04月19日

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顺应乡村数字化趋势,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建设“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数字化之路。

新华财经北京4月19日电(于青、蒲玉)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的《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数字普惠服务不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数字乡村试点成效更加凸显。中国农业银行顺应乡村数字化趋势,提升涉农数字化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数首期研究成果报告(2022)》指出,在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数字化金融服务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在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实践的同时,依靠数字化手段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深度,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数字化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赋能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在建设“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数字化之路,将更多智慧注入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第一,持续创新线上惠农贷款。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广农户专属信贷产品“惠农e贷”、农业龙头企业“龙头e贷”“智慧畜牧贷”等系列线上产品,提升“三农”线上融资服务能力,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线上化农户贷款“惠农e贷”余额7477亿元,增速37.3%。

第二,完善数字乡村场景生态。在农产品流通、畜牧养殖、农村旅游等“三农”重点领域研发智慧场景平台,推出智慧畜牧、智慧景区、智慧招投、智慧农仓、智慧市场等特色场景平台,更好满足农村数字化服务需求。截至2022年末,县域农村特色场景超1.5万个。

第三,推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服务落地,助力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截至2022年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在1488个县(区)上线,覆盖行政村14.8万个。

123.png

图为农业银行广西贺州昭平支行助力当地稻谷丰收(图片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业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显示,由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活体牲畜确权难、监控难,无法抵押的问题,经营主体经常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为破解上述难题,中国农业银行以数据为基础、产品为抓手、风控为保障,打造了智慧畜牧数字金融云平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该平台在业内首创了“经营主体+畜牧活体”信息双建档模式,围绕牲畜信息构建标签化“数字牲畜”,形成高价值数据资产。打造了业内首个信贷中台,实现“搭积木式”产品创新,快速推出“智慧畜牧贷”等产品,响应市场需求。

围绕服务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农业银行在今年将加快推动“三农”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一是积极推进线下农户信息建档与线上涉农数据引入,持续提升线上化、便捷化融资服务能力。二是积极搭建各类涉农特色场景,促进场景建设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三是强化“三农”数据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据悉,中国经济信息社于2022年发布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数,该指数从年度评价与季度监测两方面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数字化信息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年度指数体系在基础支撑维度包含了金融机构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情况,体现了该指数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数字化要素的关注。


编辑:牛势坤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