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7月28日电 (杨富淇)近日,202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为精准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财经城市研究院联合组建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县域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完成了《202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作为县域发展排头兵的百强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步的领头羊。
图为202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现场
“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县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在县域
“县域兴,则百业兴”。县域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
作为农业和工业制造的重要载体,县域的农业生产占比达75.53%;规上工业企业占比46.08%;常住人口占比超过52%。县域是国家稳定和安全发展的基石,其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有利于重塑我国的城市空间布局。
报告指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按常住人口计算,县域人均GDP也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没有县域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难点就在县域。
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县域仍然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在未来,县域将是城镇化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县域吸纳人口总量增加了759.12万人,平均每个县增加了3万多人,外来人口向县域集中的态势更加明显。
报告建议,当前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既要集中关注应对短期经济发展目标,也要通盘考虑县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将短期政策和长远发展目标定位结合起来。通过塑造县域发展的特色优势,积极融入产业链分工,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域生活品质,保持低成本发展优势等,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百强县引领县域发展
报告显示,2022年百强县高质量发展指数平均为102.65,相比上年下降了3.37。百强县发展面临困难增多,但发展韧性和活力仍然强劲,其现代化完成度指数为71.28%,比上年提高了2.84个百分点。
百强县吸纳常住人口总量为9626.7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2%,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创造GDP总量为12.2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15%,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54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7%,比全国进出口总额(美元)增速快5.57个百分点。
百强县的城乡收入差距远小于全国整体水平。百强县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小,有力地践行了共同富裕之路,人均住户存款为9.37万元,比8.59万元的全国整体平均水平高9.17%。
百强县的部分指标已接近甚至超过地级市市辖区平均水平。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70亿元,比上年增长4.14%,财政收入能力超过地级市市辖区平均水平,保持了较高的财政自给率。
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县域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高,不仅是满足本地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报告显示,百强县2022年百强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为85.16%,PM2.5浓度保持着下降态势。
百强县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能源资源消耗方面能够完成上级政府能耗排放要求,绝大部分百强县单位GDP能耗都保持了下降态势,坚定推动碳达峰中和工作落地实施。百强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字化指数工具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举措。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财经城市研究院联合组建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县域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完成了《202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为精准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结果支撑。
利用数字化指数工具,全面分析县域发展现状,客观认识县域发展趋势,明确县域发展定位,总结县域发展经验,树立县域发展标杆,对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牛势坤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