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智库每月谈:共话长三角一体化征程 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华指数|2024年05月09日

11月7日,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以“数读一体化征程,共话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经智库每月谈”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成效、风险挑战与路径措施等议题展开研讨,并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新华财经北京11月9日电(潘宇昕)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长三角地区努力打破行政壁垒,积极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探索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泉。

11月7日,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以“数读一体化征程,共话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经智库每月谈”研讨会。多位来自研究院所、行业机构的嘉宾,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成效、风险挑战与路径措施等议题,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3)》展开研讨交流,并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图片1.png

图为会议现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刘勇表示,长三角区域是世界级城市群,对其他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新形势下探索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应聚焦自主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城乡协调和生态环境,发挥都市圈中心城市要素流动枢纽功能,提高一体化发展效率,通过高质量一体化促进经济稳健增长。

立足“一极三区一高地”的发展定位,长三角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巨文忠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典范作用,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合作论文、专利以及技术合同交易额均保持较快增长,城市定位逐步向科技中心、创新中心转变。建议进一步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挥技术流动对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区域的带动作用,切实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孙莉表示,长三角区域是数字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数字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数字经济规模显著增长,数据要素在推动长三角传统生产要素快捷流动、助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潜能,牢牢把握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会嘉宾还从基础设施、产业融合、人才集聚等角度提出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黄征学表示,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区域连接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目标预计将在2025年按期实现。建议未来应推动基础设施从互联互通走向互济共保,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陈小鸿认为,产业融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应考虑到不同城市之间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主导功能等方面的互补性。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产业合作载体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和跨域产业集群建设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协同性和互补性。

财经城市研究院院长范毅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注重人才一体化,推动海内外优秀人才向长三角区域高质量集聚。长三角城市“抢人”正成为新趋势,毕业生首选就业地上海保持第一,但优势正在缩小。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均在近年推出补贴、生活设施、特色产业等多种人才吸引方式。建议强化高端人才支撑、提升人才队伍水平、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链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针对指数报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报告系统地评价了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区域层面与城市层面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规律,并且以五年为节点,对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监测与阶段性总结。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将发布第三期成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3)》,持续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标尺”。

中经智库每月谈”是中国经济信息社为集聚内外脑智慧、服务支撑决策打造的专业化智库研讨平台,创办于2018年,已成为助力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履行智库职能的重要平台。


编辑:牛势坤


声明:新华财经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