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指数|专家观点: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重在提质增效

新华指数|2024年06月20日

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服务可及性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仍呈现出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差异。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20年末,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约为13.85亿家,占全部企业的97.3%。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今年3月,监管部门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政策持续引导下,将有更多优质的金融服务惠及小微企业。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连续5年增长超过20%。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一季度末,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2个百分点,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42%,较2023年下降0.35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51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服务可及性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仍呈现出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普惠金融-小微指数一季度运行结果显示,融资需求指数为154.44点,环比提升35.81%;融资供给指数平稳运行,达200.75点;对比来看,小微服务可得指数为197.47点,服务质量指数为113.62点,保持平稳运行,略有下降。当前,我国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量正在逐步强化提升,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且部分地区存在信息重复归集问题,为金融机构对经营主体作出精准信用评价增加了难度和偏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务质效。

分行业看,五大样本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均有所提升,且呈现出一定的行业属性,例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小微融资需求指数涨幅最为显著,环比分别提升39.69%,其融资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0.05%。而建筑业的小微融资需求指数涨幅最低,环比提升31.50%。

分地区看,七大样本地区小微融资需求和融资效率普遍提升。地区融资需求指数平均上涨36.26%,其中,广东增幅最大,环比提升39.73%;江苏增幅最小,环比提升33.09%。样本地区小微融资供给差异相对更为明显。

普惠金融发展,需要突破“可得性”和“匹配性”两大难题。首先,在“可得性”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成为努力方向。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截至3月末,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商业银行等各类从事信贷业务的法人机构6124家,累计收录11.6亿自然人、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大量按时还款、履约守信的中小微企业基于数据库的服务获得了融资支持。

在“匹配性”上,需因地制宜、勇于创新,提高小微企业“造血”功能。根据地方特色,打造“一地一策、一地一品”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例如,浙江针对山区海岛县等重点县域,打造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已累计开办地方特色险种120余个;针对不同类型市场经营主体,分层分类定制服务方案。(关晶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