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聚焦改革创新 宁波舟山如何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下)

新华指数|2024年08月26日

新华财经杭州8月26日电(张莹、杨富淇)8月21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新波指数”)在上海正式发布,宁波舟山在指数排名中晋级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第8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22日举行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全球行”——浙江站活动期间,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成波接受了新华社分析师专访。

采访2.jpg

图为陶成波接受新华社分析师专访

分析师:低碳、智能是当下港口发展的热门话题,宁波舟山港在绿色智慧港航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和成果?

陶成波:近年来,集团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聚焦智能绿色低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智慧绿色在生产作业、物流供应链、客户服务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以数智赋能谋质变。在智慧码头建设方面,以集装箱、大宗散货“两大货种”为主攻方向,正积极实践传统码头向智能化码头转型升级的“浙江海港方案”,重点推进梅山、甬舟、鼠浪湖“2+1”智能化码头示范建设,在鼠浪湖码头建设全球唯一的超大型干散货码头智能离岛运营管控模式,在梅山港区打造单体超千万标准箱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目前,桥吊、龙门吊和斗轮机等大型设备远控自动化全面推进;梅山港区、金塘港区自动驾驶试验区获批设立;自主集成的智能理货系统实现“机器换人”。在智慧生产运营方面,构建了全省沿海港口统一的生产业务指挥平台,加强“船、港、货、航”等生产经营的全要素数字集成,实现全省“一体两翼多联”港口生产组织的全面统筹。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生产操作系统(n-TOS)被交通运输部列入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创新研发协同调度智能设备作业的iECS系统,实现“n-TOS+iECS”双芯系统自主可控。建设散杂货生产管理系统,涵盖散货、件货和液态货物等各种货物形态。此外,港口作业配套系统覆盖引航、拖轮、铁路等业务,形成较为完备的智能生产运营体系。在智慧物流服务方面,构建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物流云平台,加快推动跨领域物流数据汇聚融合,实现“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的服务体验,平台用户数达2.8万,节省物流成本近亿元。建设港口物流电商平台,推进单一窗口、单证无纸化应用,宁波舟山港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集装箱进出口全程操作无纸化、物流节点可视化的港口;研发“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指数”,成为衡量国际航运和贸易市场行情的指数体系,并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成果清单;搭建浙江“拍船网”,成为国内第一线上船舶拍卖平台,业务范围覆盖全球。此外,我们以承建国家区块链创新试点应用为契机,正致力于为长三角区域货主、贸易商、物流方提供更好的大宗散货供应链服务,打造集贸易交易、全程物流、商务结算、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大宗散货供应链服务平台。

二是以绿色低碳促发展。优化用能结构。推进龙门吊油改电,年节约用油3.5万吨,减少碳排放8.8万吨。推广电动集卡与自动换电站,投产400余台电动集卡,投用业内首座智能换电站。使用LNG集卡取代传统集卡,目前共有LNG集卡500余辆,在嘉兴试运行80辆氢能集卡。投用混合动力拖轮与业内首艘双燃料拖轮。提升防污水平。推广船舶岸电,建成高压低压岸电300余套,集团码头泊位(除液体化工泊位)岸电总覆盖率94.9%。安装港口防尘设备,下属各码头的专业散货堆场周围均建设了防尘网,总长度约1.5万米;打造溢油回收体系,在有关码头建造10万立方溢油应急池;投运溢油回收船,收油能力达每小时200立方米。调整运输结构。深化多式联运,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推广公路甩挂运输、双重运输,创新试点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逐步降低公路运输比例,减少集卡污染物排放。2023年完成海铁联运箱量完成165万标箱,江海河联运箱量完成180万标箱。开展核心技术突破运用和示范引领。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在穿山港区建设港区“风、光、储、氢”等多能源融合系统,实现从利用港区自然禀赋供能到多能供需平衡调控、再到多终端综合应用的全面贯通。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自发电3430万度,减少碳排放2.6万吨。打造梅山港区低碳示范工程,在梅山港区打造源端清洁化、终端电气化、调控智慧化、基于源网荷储全互动的“三化一全”综合能源系统,实现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全覆盖、智能加电动集卡和换电站全覆盖、所有泊位岸电全覆盖、港区绿色照明全覆盖。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自发电5500万度,减少碳排放5.7万吨。

分析师:针对绿色智慧港航建设方面,宁波舟山港下一步发展还有哪些计划?

陶成波:浙江省正着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发展绿色智慧港航,是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集团将进一步提高站位、系统化推进此项工作。

一是加快港口生产管理“数智驱动”。码头升级上,进一步推进梅东、甬舟、鼠浪湖和其他码头的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构建“海港+陆港+内河”智慧化集群式发展新格局;智慧应用上,着力推进“第六港区”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串联海铁、支线、内河、公路直拖等多式联运业务数据,形成公铁水多业态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四港”云平台迭代升级,争取年内“一网智联”覆盖全省,有力助推浙江打造全国综合物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省。

二是推进港口发展建设“逐绿前行”。绿色能源应用上,加强港口新能源设备规模化应用,加快推广电能、氢能、混合动力等设备,探索开展内河纯电运输船和纯电拖轮试点,加快岸电建设和使用,着力推进星级绿色港口创建。同时,集团将加快在战新产业上的布局,通过推进智慧能源公司的业务开发,开拓绿色低碳港航发展新路径。绿色燃料加注上,加快扩大LNG加注港区服务范围,争取生物燃料油“先行先试”,谋划绿色甲醇加注全链条布局。

三是打造智慧绿色港航“活力生态”。深化工作体系建设。完善顶层设计,打造总部与所属企业分工合理、层次清晰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形成工作合力、要素合力。加快科创平台搭建。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科创平台体系布局,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打造多级联动、梯次衔接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创建体系,2024年争取创建至少3家省级高能级科创平台。强化科技成果应用。扎实推进“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推进交通部首批“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和“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项目实施。

通过以上努力,集团将促进强港改革与绿色智慧双融双促,让改革的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