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关系迎来新定位,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将为中国和非洲共逐现代化之梦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近期,中国—非洲贸易指数发布最新成果。指数从贸易规模、贸易密切、贸易结构、贸易潜力、主体活力五个方面捕捉中国与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走势与特点。
中非贸易规模屡创新高,首次突破千点
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近11%。从指数结果来看,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中国-非洲贸易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达到1010.83(2000年为100点),比2022年(990.55)上升20.28点,充分显示出中非经贸合作的强大活力和韧性。
中国—非洲贸易指数结果(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网站)
2023年贸易规模分指数达新高1879.38。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0—2023年,中非贸易规模由不足1000亿元增长至1.98万亿元,年均增长17.2%,高于同期我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非洲进出口1.19万亿元,增长5.5%,规模总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中非合作机制日益完善。2023年,中国与近半数非洲国家贸易额同比增幅超过两位数,贸易密切指数突破前期高点,达到300.72。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一个个数字成为中非携手共进、共创繁荣的有力见证。
中非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中非贸易互惠互利,互补性强。非洲的特色农产品、矿产资源等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也大量出口到非洲,助力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2023年贸易结构分指数达到145.95点。
指数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对非出口产品在质量和技术含量方面大幅提升。2024年前7个月,中国对非洲出口6979.3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697亿元,增长4.9%,占同期中国对非洲出口总值的53%,拉动对非出口整体增长2.5个百分点,船舶、汽车、风力发动机组等产品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44.8%、35.8%、253.1%。
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地国。埃及脐橙、南非柑橘、坦桑尼亚芝麻,埃塞俄比亚咖啡、卢旺达辣椒酱、加纳可可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人的餐桌上。前7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253.5亿元,增长7.2%,高于中国农产品进口整体增速,芝麻、烤烟、夏威夷果等非洲特色农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38.8%、32.7%、106.2%,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量比重均超四成。
不久前,一批产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冷冻羊肉运抵湖南,这是我国首次从非洲进口羊肉产品,标志着非洲肉类产品输华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
长沙海关关员在验核货物信息。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中非产业合作持续拓展,成果丰硕务实
从中非命运共同体,到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再到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的推动下,中非产业合作成果丰硕,为非洲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助力。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建设了超过1万公里铁路、近10万公里公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6.6万公里输变电线路、15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为中非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十年来,中国企业累计在非洲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有力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非贸易发展前景广阔。2023年,贸易潜力指数微调稳行,达760.42。
中非企业活力持续迸发。2023年,以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参与度为主要指标的主体活力指数达882.87。据商务部数据,过去3年,中国在非企业为当地创造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覆盖农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从“走向非洲”到“落户非洲”,再到“扎根非洲”,双边贸易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合作朝着多元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据了解,中国—非洲贸易指数是在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的授权和指导下,由长沙海关联合杭州海关、湖南省商务厅、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编制,通过建立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及时衡量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各方探求合作方向、挖掘合作潜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