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普惠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自2015年以来,历经十年实践,无论从政策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还是从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我国普惠金融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
普惠信贷“量增、面扩、价降”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成本持续降低,2024年四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93万亿元,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到了缓解。
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了约1/3经营主体,与2015年6月水平相比,十年间增长了4倍(2015年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151万户)。在利率方面,普惠金融-小微指数显示,融资价格指数从2015年二季度最高109.141点降至2024年四季度的68.81点。2024年12月末,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一年期平均利率约为3.43%,创出近年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利率的最低数值。
图为普惠金融-小微融资价格指数运行结果
过去一年,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2000万元,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地方相应建立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
金融服务从“规模扩张”到“精准赋能”
随着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走向纵深。从托举大项目到润泽小微经济,信贷资源不再囿于大工程、大基建的“光环效应”,而是向田间地头的家庭农场、街头巷尾的夫妻店、科创园区的“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渗透,实现“及时高效”和“安全可靠”的双向奔赴。普惠金融-小微指数运行结果显示,2024年四季度,服务质量指数点位达110.31点,环比增长2.11%。
图为普惠金融-小微服务质量指数运行结果
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不再局限于“量”的扩张,而是以科技为支点撬动服务模式革新。从“抵押依赖”转向大数据信用画像,助力破解小微主体“融资难”痼疾;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滴灌”,依托产业链金融、乡村振兴专项产品等分层服务,让信贷资源直达县域经济、科创企业等薄弱环节。
在破解金融融资难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进一步向提高融资便利性探索。“数字、平台、生态、赋能”,建设银行创建了小微企业移动端服务平台“惠懂你”APP,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7×24小时移动化便利化服务,实现“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体验。面对面广量大的小微客户,实现千人千面的数字画像和服务触达,在快速响应客户融资服务需求的背后,是数字技术重构金融毛细血管、政策靶向调控与市场内生需求的共振。
融金聚智 点亮南方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过去20年,全球南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始终展现开放胸襟,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南方带来增长动能。
据统计,中国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投入并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注入动力。普惠金融成为全球南方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工具,而全球南方的合作机制与技术实践则为普惠金融的深化提供了创新土壤。
图为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开幕式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3月19日至21日,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在北京举办,主论坛上发布了《全球南方金融家2025北京共识》,这正是推动全球南方金融合作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建设银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扎实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创新数字普惠服务路径,整合行内外数据作为信用评价依据;创新数字化产品,形成“通用型+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供给谱系;打造平台化经营方式,创新“惠懂你”小微企业移动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融资便利性和服务体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建设银行愿携手各方,共商普惠金融,共享实践经验,推动不同国情、不同市场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互信互鉴、相互补充,为全球南方金融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孙瑞涓、潘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