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大指数”2025年6月发布会举行,先后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和“中国太空经济指数”。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原秘书长陈毓圭、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利国、统计学者许宪春、银河航天研究院资深专家黄宇民、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政府事务官孟宪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中心总经理袁梵渟、银河航天政企合作总监张海伦、新华指数研究院秘书处主任潘宇昕出席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主持。
图为发布会现场
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一流企业研究院联合开发,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政策建议与决策参考,助力找准定位,明确短板,从而精准施策,实现快速增长。
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以经济学、财务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在研究团队构建的“SUPER”模型框架下,从产品卓越、品牌卓著、 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四个维度出发,遵照可比性、导向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5个基本原则,选取了38个细分维度指标,构建了4个维度的分项指数与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总指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泽林介绍,该指数有助于帮助监管层认识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科学制定监管政策;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厘清企业不足,精准发力,推动企业平稳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投资者发掘企业价值,科学制定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陈毓圭、张利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姜付秀教授作专家点评。各位专家表示,该指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指数紧扣中央政策导向,从四个核心维度系统阐释了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有助于引导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专家认为,该指数的推出恰逢其时,体现了中国构建自主企业评价体系的重要突破,不仅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太空经济指数首次实现我国太空经济规模测算
中国太空经济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太空经济课题组联合开发。
课题组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口径投入产出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和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采用完全统计法和权重系数法,编制了2008-2024年中国太空经济投入产出表,首次实现了对中国太空经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的测算。
中国太空经济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太空经济发展迅速、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整体呈现出规模快速增长、跨界融合明显、系统外溢趋强等特点。进一步利用中美太空经济GDP的对比,构建了中国太空经济发展指数与中国太空经济比较优势指数。我国太空经济发展指数自2012年以来持续上升,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且与中美GDP比值的差距日益缩小。太空经济比较优势指数同样持续扩大,逐渐逼近“1”。
许宪春、黄宇民、孟宪博、袁梵渟、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高敏雪作专家点评。各位专家表示,中国太空经济指数紧扣国家对太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科学界定了太空经济的内涵,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专家指出,太空正逐步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空间,该指数有助于统筹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也为企业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和方向指引。同时,专家们就指数的方法完善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期刊管理中心主任钱明辉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以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动“人大指数”平台建设,不断推出具有原创性、战略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未来,“人大指数”将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前瞻研究、推动协同创新,持续提升“人大指数”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努力打造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中国特色指数体系。